深化“三抓三促”行动 | 静宁苹果的“沃土革命”

发布日期:2025-09-08 08:45 来源:新甘肃·甘肃日报

德美集团工人正在割油菜。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·甘肃日报通讯员 胡继万摄

九月的静宁,秋意渐浓。在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的绿肥苹果园里,沉甸甸的苹果压弯枝头,泛出诱人的红晕。

技术人员俯身拨开茂密的绿肥作物,仔细查看土壤墒情和作物长势。“别看它们其貌不扬,这些十字花科的‘绿精灵’,可是苹果的‘营养师’。”

“采用‘绿肥+’技术后,苹果单果重提高了18.4%,糖度等指标提升超8.4%。”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副所长李强语气中透着喜悦。在他身后,一片曾经被“旱”与“薄”束缚的土地,如今正焕发着勃勃生机。

静宁县是我国重要的苹果生产基地、世界公认的苹果“黄金生产带”。去年,全县产出苹果121.6万吨,产值高达75亿元。然而,干旱贫瘠的土壤,如同一道“紧箍咒”,长期制约着苹果产业的提质升级。

如何突破瓶颈?一场多学科协同的“沃土革命”悄然兴起。

由国家绿肥产业体系科学家柴强团队领衔,联合甘肃省水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陈佰鸿、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孙伟、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武军艳等多支科研力量,组成跨界攻关团队。他们从种植模式、品种筛选、机械研发等多维度入手,量身打造了“绿肥+”静宁苹果种植技术体系。

工人们正用旋耕机翻压绿肥。

这一体系的核心,是一种叫作“冬夏绿肥轮作混播”的周年覆盖模式:冬天种二月兰、冬油菜混播大麦,夏天种箭筈豌豆、毛叶苕子,让果园土地一年四季“不露脸、不离绿”。植物根系穿插松动土壤,残体还田增加有机质,既保水又增肥,还能减轻水土流失。

但静宁冬季寒冷干旱,绿肥难以越冬,怎么办?柴强与陈佰鸿团队创新提出“十字花科绿肥+大麦”混播技术,就像为绿肥作物盖上了“越冬防护被”,成活率大幅提升。

孙伟团队针对果园机械化的短板,研发了清耕绿肥播种一体机、粉碎旋耕一体机等专用设备。“一台机器一天能播30亩,是人工的十多倍!”孙伟介绍说。碎草、旋耕、播种、镇压,一步到位,绿肥种植从此“告别弯腰、走向高效”。

在静宁飞天林果科技的150亩核心试验基地,绿肥品种和轮作模式被反复验证筛选;在德美地缘集团的500亩现代化果园,绿肥与黑麦草隔带种植,配套固定道机械作业,为规模化推广探路。

“土壤松了、病虫害少了,苹果更甜了,卖得也更好了!”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总经理吕满会算了一笔账:化肥用量降了下去,生产成本省了下来,苹果品质提了上来,真正实现了经济、生态“双赢”。

目前,“绿肥+”技术已在静宁多个区域推广应用。3家龙头企业的果园土壤质量显著改善:有机质增加了,土壤容重降低5.4%,含水量提高15.3%。

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贾军平表示,接下来将继续扩大示范规模,深化“科研单位+企业+农户”合作机制,让“绿肥+”技术成为静宁苹果提质增效、擦亮“甘味”品牌的新引擎。